农业工程学科研究生课程建设情况
添加时 间:2018/03/20 11:36:00  阅读:  来源:

1 课程体系

1.1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设置满足本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学位基本要求的需要。

本着有利于学科发展和宽口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方针,以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需求、提高培养质量为主线,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按照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相结合的原则,将整个课程体系分四大模块,即公共基础课程、一级学科核心课程、二级学科专业必修课程、学科方向专业选修课程等。

公共基础课有公共学位课和公共选修课。公共学位课主要以政治思想理论、英语等为主,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政治素养。选修课包括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等,也包括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科技应用文写作、知识产权、研究伦理、信息检索与利用、跨文化交流等全校范围内公选的课程等,其它选修课由研究生院组织相关学院开设若干门高水平的公共选修课程,如数理分析类、科学研究方法类、人文与科学素养类、心理健康教育类等课程,以加强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

一级学科核心课程与专业必修课程是专业学位课。一级学科核心课程为专业英语、数理方程2门核心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实行模块化教学,由本学科3-5名骨干教师以专题的形式共同主讲。专业必修课程内容强调研究生对前沿理论与学科研究进展等的了解,注重研究生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研究方法、实践或实验操作技能等的培养。

各二级学科下设3-4门专业必修课,主要包括专业基础类、综合技能类、研讨类等课程。专业必修课程突出二级学科专业特色。

学科研究方向选修课程为二级学科研究方向内开设的选读课程,也包括一级学科内与本专业相关的课程。在保证课程授课质量的前提下,选修课尽量以15学时/学分为标准的小学分课程为主。研究生可以根据学科研究方向需要选修课程。

公共基础课程着重基础知识培养,一级学科核心课程重在一级学科内通识教育,二级学科特色课程注重专业基本素养和培养初步技能的理论基础,学科研究方向专业选修课程注重研究方向的专长和技能提升培养,形成倒金字塔知识结构。

1.2课程体系的层次性

各本科专业与研究生招生专业及重点学科间关联度高,存在紧密的专业相关性。博士生课程、硕士生课程既体现紧密性又有明显差异。

在课程体系上,本科课程立足宽口径、着重培养本专业领域的通用知识和专业的初步素养,如开设基础物理,高等数学,机械制图,理论力学,土力学,计算机基础知识等。

硕士研究生课程以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着重培养本专业领域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以及能独立从事本专业的基本技能,如开设高等农业机械学,高等工程结构,数字农业、研究方法、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等。

博士研究生课程围绕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着重本专业领域的前沿科学技术介绍和研究方法的启迪,主要以专题形式开设学科研究进展、研究方法论、学术能力提升类课程等。

1.3课程设置与投入

学校和学院专项经费用于研究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支持和奖励研究生教学,建立了完善课程建设成果奖励政策,把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工作纳入学校目标考核体系,加大考核评价指标权重,提升了研究生课程教学工作地位。

1.3.1课程设置标准(学校要求)

课程按学位课与选修课开设,学位课包括公共学位课与专业学位课,选修课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

1)公共学位课(硕士):共2门,5学分,公共学位课(博士):共两门,4学分。

①政治理论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学时,2学分。

②基础外语(硕士):100学时,3学分。入学前三年内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者(成绩≥425分)、或被公派到英语国家进修一年及以上者、或已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者可申请免修基础外语,但须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学位外语考试。基础外语(博士):英语,60学时,2学分。

2)专业学位课(硕士):4-5门,不低于10学分。专业学位课(博士):4-5门,不低于5学分。

硕士生的专业学位课主要包括:

①本学科硕士研究生在一级学科范围内应掌握的专业外语(1学分)、基础理论课程;

②本学科硕士生应掌握的系统专门知识课程;

③本学科硕士生应掌握的学科研究进展课程;

④本学科硕士生应掌握的研究方法与实验技能等课程。

其中②、③、④类课程可按一级学科、学科群或二级学科设置。

博士生专业学位课主要包括:

①专业外语:英语,15学时,1学分,按一级学科开设。

②专业基础课:30学时,2学分,按一级学科开设。

③学科研究进展专题、研究方法论、学术能力提升类课程:按二级学科开设,也可以按一级学科开设。课程门数2-3门,总学分不超过3学分。

3)研究生班讨论课:30学时,2学分。

4)硕士生选修课应选修不低于6学分。

①方向选修课:在二级学科或学科(研究)方向内设置,开设的课程应覆盖该二级学科所有学科(研究)方向,课程设置以小学分为主,总门数约4-7门。此外硕士生还可根据培养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全校范围内跨学科选课。

②公共选修课:《自然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必选一门,18学时,1学分。

③其它选修课由研究生院组织相关学院开设。

博士生选修课应选修不少于2学分。

方向选修课:主要包括二级学科专业方向课程或特色课程,用于对博士研究生进行相应专业方向能力培养。鼓励博士研究生选修跨二级学科课程,以拓宽学术视野,丰富知识结构,学习和借鉴其他学科研究方法,提高跨学科研究能力。

公共选修课:主要包括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科技应用文写作、知识产权、研究伦理、信息检索与利用、跨文化交流等全校范围内公选的课程,以加强博士研究生综合素质培养。

5)补修课

以同等学力或跨一级学科录取的硕士研究生须在中期考核前补修本科生(研究生)阶段主干课程2-3门,不计学分。

1.3.2课程建设投入

学校统筹使用各类经费,加大对研究生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常态化投入。学院结合学科建设经费使用,有重点分批次建设课程。学校年投入不低于5万元用于支持和奖励研究生教学,建立完善课程建设成果奖励政策,对优质课程建设进行奖励,学校认定的优质研究生课程奖励5千元/门,省级优质研究生课程奖励1万元/门,国家级优质研究生课程奖励2万元/门,把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工作纳入年度目标工作考核,提升课程教学工作地位。学院主要在教学经费、学科建设内列支部分用于课程建设的材料、印刷、差旅等费用。

1.3.3审查机制

研究生课程审查分别由学位点、一级点、学术委员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逐级审查。

学校提出培养方案制定和课程设置基本原则后,各二级学科学位点组织全体研究生导师进行研讨,提出初步方案,再邀请校外同行和企业技术权威来校论证。一级学科领衔人在一级学科点内对照学校课程设置原则,坚持强调通识和突出本校专业方向特色相结合。学院在一级学科论证的基础上组织学院学术委员会审核与评议,报学校。学校组织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进行审查确认。

2 课程内容

2.1学时与学分的对应关系

硕士课程学时与学分的对应关系:专业课:15学时,1学分;公共学位课和公共选修课18学时,1学分。英语:100学时,3学分。

博士课程学时与学分的对应关系:专业课:15学时,1学分;公共选修课与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18学时,1学分。基础英语:30学时,1学分。

2.2课程分类情况

课程体系按4个模块设置,共分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其他选修课,补修课等6类课程。各课程按研究方法类、研讨类、专题类、实践类课程分类情况如下。

作物生产工程及装备专业博士生课程开设情况:(除政治理论36学时、基础英语60学时、专业英语15学时外,学生必须完成公共学位课和1-2门选修课,约260学时)

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课硕士生程开设情况:(除完成政治理论36学时、基础英语100学时与专业英语15学时外,学生必须完成约20学分)

 农业水土工程专业硕士生课程开设情况:(除完成政治理论36学时、基础英语100学时与专业英语15学时外,学生必须完成约20学分)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硕士生课程开设情况:(除完成政治理论36学时、基础英语100学时与专业英语15学时外,学生必须完成约20学分)

2.3 前沿性课程情况及全英文课程比例。

前沿性课程主要在专业方向学位课和研究方法类课程中引入,准备在与国外大学合作中寻求外方教师开设前沿性课程或专题。

全英文课程基本上没有,极个别专题采用英文授课。学院在十三五规划中准备引进外方教师来进行专题授课、规定学院留学人员开设全英文专业基础或专业课讲授。

3 课程教学方法

3.1课程教学方式多样,以启发式、案例式和研讨为主开展专业课程教学

一级学科通识教育、基础理论课和选课人数较多的选修课,其授课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任课教师可根据需要,组织课堂讨论,讨论由任课教师主持。要求教师在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中,应适时更新选修课和专题课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除课堂讲授外,还开展案例教学、专题讨论与现场教学。整个课程体系中专门开设有专题研讨课,如研究进展课是老师为主组织、研究生班讨论课由高年级的研究生为主组织,结合校外教师的一些工作单位性质,开展专题与现场教学,同时每年必带研究生参加省内农机展览、专题教育等现场观摩教学。

3.2文献阅读和社会实践纳入研究生必须的培养环节

学校对研究生文献阅读、学术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的参与有明确的量和考核要求,有各学位点组织实施和考核。研究生必须完成所有指定阅读书目,获得文献阅读报告(含开题)1学分,学术交流活动1学分,实践活动2学分。

①规定研究生必读书目,研究生至少完成十本的阅读,并做好读书笔记。

②文献阅读量要求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必须阅读一定数量的必读书目和不少于60篇(外文文献不少于20篇)的研究文献,并撰写至少2-3篇文献综述报告,由指导教师批阅,经指导教师审核签字后,交所在学院备查。

博士研究生应尽早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确定论文研究方向,并在进行学位论文开题论证前广泛阅读本学科国内外有关研究文献不少于100篇,其中外文文献不少于50篇;同时须撰写2篇以上的文献综述报告,由指导教师批阅,经指导教师审核签字后,交所在学院备查。为突出选题在理论和技术上的创新性,要求自选论文题目的项目在开题前应有查新检索报告。

③参加学术活动和社会实践纳入必修环节,并有数量规定和考核要求。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应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主要形式有听学术报告(讲座)、参加学术研讨会、作专题报告等,累计次数不少于10次,其中研究生本人作学术专题报告至少一次,听取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至少2次。

博士研究生的学术活动须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主动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主要形式有听学术报告(学术道德规范教育讲座)、参加学术研讨会、本人作学术报告等。鼓励博士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国外短期访学、中外联合项目等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博士研究生在读期间须参加国内外各类学术活动累计不少于12次,其中参加国家级学术会议至少1次,参加各级组织的学术诚信教育活动至少2次,本人在二级学科范围以上至少公开作1次学术报告。

关于社会实践要求,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深入实际或基层生产一线,结合专业所长,完成1-2 个实践项目,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实践活动包括科研实践、社会实践、教学实践和管理实践。其中科研实践为必修环节,后三者任选其一。专硕要求更严。

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应深入实际或基层生产一线,结合专业所长,完成1-2个实践项目,在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实践活动包括科研实践、社会实践、教学实践和管理实践,其中科研实践为必修环节,后三者任选其一。

3.3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情况

学校要求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实现研究生在线课程全面开放,本校所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均可以参与课程学习。鼓励研究生课程负责人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各学位专业学位课程要求至少有一门校级在线开放课程,专业选修课要求至少有一门校级在线开放课程。在十三五期间,本学科力争建设1-2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3-5门校级在线课程。

4 课程教学管理

4.1 课程任课教师资格

研究生院对研究生课程主讲教师实行资格审查和讲课前试讲制度。

对主讲教师既有政治素养要求,也有考核。

硕士研究生任课教师原则上应具有三年以上的本科教学经验,博士研究生任课教师应具有三年以上的硕士研究生教学经验且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授课水平高,教学效果好。

博士研究生课程的任课教师原则上从教学、科研经验较丰富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或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中选聘;硕士研究生课程的任课教师一般应从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或相当职称,或获得博士学位的讲师中选聘;公共学位课任课教师可视实际情况报研究生院审批后适当降低要求。

新聘研究生课程主讲教师须通过试讲方可承担教学任务,试讲程序如下:

学院(学位点)根据研究生课程教学的需要,推荐、审核任课教师候选人,并填写新任研究生课程教师资格审查表报研究生院审批。

学院安排试讲。试讲过程应为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试讲时间一般为45分钟,试讲内容为拟上课程的章节或专题。试讲专家组成员不得少于5人,应包括分管研究生教学的院领导、学位点领衔人、本学科(领域)专家等,研究生院派人参与试讲。

试讲完成后,专家组应认真点评并形成试讲结果与意见,填报新聘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试讲登记表,经学院审批同意后,报研究生院备案。

任课教师必须按照教学大纲进行备课,鼓励采用多种方式讲授。

教学运行中,不能随意更换任课教师,更改上课时间与地点。特殊情况需更换任课教师的,必须学院提申请,报研究生院审批;如确有需要更改上课时间与地点的,要求至少提前1天以上填写《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课程调课申请单》,经学院分管领导签字,报研究生院备案。

4.2 课程教学大纲

每门研究生课程必须具有教学大纲。教学大纲由任课教师起草,学科相关教师集体讨论定稿,经学院学术委员会审核批准后,报送研究生院备案。

教学大纲由正文及说明两部分组成。正文部分为课程内容简介,包括课程主要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主要内容。说明部分包括:①课程基本要求;②学时分配、学分、开课时间、开课形式;③先修课程、主要教材及参考资料。

4.2 课程开发

专业学位课与专业选修课采用模块化课程,以专题的形式划分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由1-2位教师任教。专业学位课跨学科合作课程不小于50%,单课跨学科内容不小于20%。研究进展、综合技能除了本学位点全体导师以专题或讲座形式外,还聘请校外导师、行业专家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讲座。

学院未来将积极开展国际与跨学科合作,在十三五期间,建设国际合作教学课程1-2门。

4.3 课程教学质量监控措施

课程教学质量实行领导抽查听课、学位点组织听课、督导团老师跟踪听课等方式进行监控。

充分发挥学校研究生教育督导组专家的作用,定期、定量对授课教师的课程教学计划完成情况、课程教学纪律进行检查,要求重点加强新任研究生任课教师以及新开课程的教学检查,检查结果作为课程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严格执行研究生课程听课制度,并将听课情况作为研究生课程审查、精品课程、示范课程推荐评选及教师考核、评奖、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对于听课效果好的老师实行优先推荐评先和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申报,学校也会给予校内优先推荐和立项。

4.4 课程教学效果评价

建立课程质量评价体系。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目标,参照2015年研究生院制定的《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课程质量评价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研究生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奖优罚劣的课程激励机制。实行学生网上评价课程方式,评价结果将作为重新修订、设置研究生课程的重要依据之一,连续三年评价不合格的课程需重修论证是否列入培养方案;课程评价为优秀的教师方可参加校级研究生优秀教学质量奖、教学名师的评选工作;全年度开设的课程中,课程评价结果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并相应的加分或扣分。

成立研究生教学督导小组(2名),对研究生教学活动全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监督。督查结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

如研究生督导小组全年不定期、随机查听了研究生所有专业课程,同时研究生院全体管理人员编组参与督查与听课,每周听取或抽查课程,并将督查结果纳入到学院目标管理中。通过以上举措,保证研究生课堂教学秩序。

定期收集研究生管理系统中研究生对课程教学的评价,形成评价分析报告。建立了以教学督导为主、研究生评教为辅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监督机制。并及时向教师和相关学院反馈评价结果,提出改进措施,并督促和追踪整改工作。为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发挥基础性的重要作用

4.5 精品研究生课程的建设思路与效果

学校每年划拨课程建设经费5-10万元用于建设校级示范课程,每年每个二级点立项建设院级示范课程1门以上,实现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根据建设内容支撑建设经费1-2万元/门。根据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学科发展要求,鼓励开设新课程,并给予1-2万元/门建设经费。鼓励多媒体课件建设,网络课程建设,鼓励撰写高质量研究生课程教材。

4.6研究生课程教学研究立项情况

为了进一步推动研究生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手段,以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为重点,推动教学研究实施。为鼓励编写有特色、高质量、研究生教学教材,我校加大经费的资助力度,立项一批优秀的研究生教材,通过编写出版质量高、影响大的原版教材,反映出研究生课程与教学改革成果和整体办学水平。

2010年以来农业工程学科共承担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3项,校级精品课程建设2门,共有《现代设计方法学》、《动力学及其工程应用》、《现代农业传感技术及应用》等三门教材立项并已公开出版2部。

三、课程学习

1 研究生选课

1.1研究生课程学习计划

新生入学后,要在导师指导下根据所在学科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在研究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中制定培养计划(包括课程学习计划和论文工作计划),研究生在制定个人培养计划时,综合考虑自己已有基础和兴趣志向,与导师充分沟通商量,精心选定自己的课程。专业课程除专业学位课外,专业选修课可以跨学科、学院选修一部分课程。

按照课程学习计划在网上选择本学期课程,累积学分。学校每学期集中安排一次研究生选课,研究生必须在学校规定的时间内登录研究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并按时进行网上选课、退课。

为拓宽研究生知识面,鼓励研究生根据科学研究需要进行跨学科、跨学院选课。课程一旦选定,原则上不予以更改,未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网上选课且开学两周内未补选课者,不能参加该门课程的学习和考试,所修学分不予认可。

1.2实行研究生集体培养

坚持课程学习与论文研究工作相结合。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实行导师负责制与指导小组集体指导相结合方式,指导小组由指导教师提名邀请2-3名本学科或相关学科领域的校内外副高以上职称或已获硕士学位的专家组成,负责指导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的制订与实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习和论文研究等方式,经过文献阅读与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学术活动、实践活动等必修环节进行培养。指导教师要教书育人,全面关心硕士研究生的成长。

学校要求,导师组及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要充分发挥研究生教学监督指导的作用,检查评估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执行情况。检查和评估内容包括课堂教学、授课质量、教学管理、考务工作与档案管理等。

1.3学生选课情况。

支持研究生按需、择优选课。扩大研究生的课程选择范围,增加课程选择和修习方式的灵活性。在相对集中安排课程学习的同时,支持研究生根据培养需要在论文工作阶段修习部分相关课程。全校范围内非本专业开设的课程可作为研究生的选修课,学生可根据培养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全校范围内任选1-2门。

2 课程教学改革

2.1研究生参与教学设计、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情况。

根据学科发展、人才需求变化和课程实际教学效果,及时调整和凝练课程内容。重视通过对经典基础理论巩固、关键问题突破和前沿研究进展的案例式教学等方式,强化研究生对知识与能力的积累过程。加强方法论学习和训练,着力培养研究生的知识获取能力、学术鉴别能力、学科研究能力。一段时期以来,本学科通过教学改革项目的实施,不断推进课程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革,以学科知识深化为目的,以学生参与科创项目为抓手,提高科技创新训练水平,促进研究生参与教学设计、教学改革。

在研究生日常管理系统中,设置了研究生对教师讲课评价模块,研究生只有对任课教师进行评价后,才能看到学习成绩,才能进行其他培养环节的工作。

2.2教学互动,自主学习情况。

针对不同类别的课程,采取不同的教学互动方式。对于研究方法类课程,基本原理以讲述为主,以原理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开展讨论实现互动。对于研讨类课程,教师布置研讨主题,在主题范围内开展讨论实现互动。对于专题类课程,在专题介绍过程中,通过提问或讨论实现互动。对于实践类课程,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实践创造力为主,教学过程中,以学生提问,教师答疑实现互动。

3 课程考核

3.1课程学习综合考核

研究生课程考核分考试和考查两种。

学位课程必须进行考试,成绩按百分制评定。考试方法可采用笔试或口试,笔试必须有正规试卷,口试要有详细记录。

选修课、专题课和实践课一般进行考查,成绩可以按百分制评定,也可以按等级制评定,按优、良中、合格或不合格评价,分别对应百分制中95857560和小于60分。考查方法可采用笔试、口试、课程论文、撰写读书报告、研究报告等形式。

3.2课程考核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论文、作品等方式

课程考核由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两部分组成。其中,一般类别课程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比例为40%-70%,期末考核成绩占课程考核总成绩的比例为30%-60%

平时考核包括课程论文、课堂讨论和到课率三个方面。实验与实践类课程考核中注重动手能力培养,各部分比例可在上述基础上适当放宽,而对方案设计与实施、结果处理、论文或研究报告格式等重点考核。

4 社会评价

用人单位对农业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政治表现、业务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综合素质等各方面评价满意程度高。具体评价是: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能够很快转换角色,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能够将在学院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行业竞争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创新能力;广大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表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同时学科点通过毕业生出向调研,不断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各行业培养了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能干事的人才。农业工程专业研究生每年首次就业率平均为95%

点击下载文件:
 

上一条:
下一条: 农业工程